《中国校外教育》
一、开发地方资源优势,融入文化传习活动
1.课程开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彝族手工刺绣承袭彝族古老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饰品中最出彩的体现,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峨山彝族延续至今有纳苏、聂苏、山苏(勒苏)三个支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峨山彝文化中,彝族手工刺绣成为峨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表达和文化载体。在1000多年里,三个支系彝家女代代相传,创制出的刺绣体系各具特色,纳苏支系、聂苏支系、山苏支系分别创制了堆绣、挑绣和平绣技法,其中聂苏花腰还创制了贴绣技法。在古老的彝族村寨,每一个彝家女都是刺绣行家,她们从小在彝族文化的熏陶中耳濡目染,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入门传习彝族手工刺绣,一直到节日盛装、婚嫁礼服的绣制,凭着简单的花针、色彩丰富的丝线和灵巧的双手,飞针走线,绣制出一件件鲜活的、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刺绣品,一针一线蕴含了彝家女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秉承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峨山彝族手工刺绣成为了活动中心校外教育探索课程开发的潜在地方特色资源优势。
2.校外教育融入彝文化传习活动
峨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在校外教育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探索中,以校外教育创新活动开展为契机,立足于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积极筹备开设适合青少年传习的彝族手工刺绣研习班。课程开发研习期间,活动中心可以凭借名人效应,诚邀李绍萍、肖会玉、李莲英三位省级刺绣工艺大师为彝绣传承顾问,指导青少年开展峨山彝族手工刺绣研习活动。彝族手工刺绣研习班除传习峨山彝族三个支系基本技法外,积极推广峨山彝族刺绣中创新的疙瘩绣、长短针、套针、打籽针、拱针、三角针、倒针、捆花针、水草针、辫子针、大雁针、栅栏针、柳叶花针、伞针、鸡眼针等几十种针法,逐步引导青少年从简单的疙瘩绣、长短针、套针、水草针、辫子针等基础入门,循序渐进完成简单到复杂的手工刺绣作品。彝族手工刺绣不仅仅是简单的刺绣过程,还需要设计、绘画,色彩搭配与刺绣技法结合。中心利用校外教育活动的多样性、青少年思维的创造性,可以跨专业开启刺绣研习班与艺风堂美术、向英少儿美术手拉手活动。手拉手不仅可以为中心不同专业的学员架起交流沟通的桥梁,还可以实现校外教育资源的融合,达到刺绣技法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校外教育活动的质量。通过在校外活动中研习、展示独具峨山特色的彝族手工刺绣艺术饰品,青少年学生在彝族刺绣的熏陶和学习中潜移默化,逐渐接受并完成对彝族非物质文化的传习。
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1.“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峨山摆依寨之研学旅行基地
坐落于峨山彝族自治县的摆依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这里的彝家人在千年的传承中,依然遵循着彝家人淳朴的风俗习惯及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彝文化底蕴。沿袭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规和技艺,摆依寨被列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寨子里的彝家女自小就传习传统的彝文化技艺,从一个个彝族刺绣小巧手成长为技艺精湛的绣娘。闲暇时间,一方面,绣娘们承接绣品,根据客户的需求,完成客户定制的花样;另一方面,绣制自己心仪的绣品,把手工刺绣的各种彝族绣片、服饰、抱枕等琳琅满目的绣品展放在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里,以不同形式的艺术品诠释彝文化。随着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的申报,“彝绣”在这里已经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的开办,不仅使彝绣传习给一代又一代的摆依人带来致富机会,还为校外教育研习传统文化、开启研学旅行,提供了践行的理想基地。
2.传习彝族手工刺绣,品味独具魅力的峨山彝绣
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彝文化底蕴深厚,呈现的多是以实用为主的衣服、鞋子、背裳等服饰类,还有枕头、挎包、背包、桌布等饰物。图案精美、工艺精湛的绣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实用性、观赏性和研习性,体现了彝族原始古朴的自然之美,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理念,依托“云南十大刺绣名村”之峨山摆依寨,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在探索新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色及作用,定期组织青少年进入摆依寨彝族刺绣文化传习馆践行研学旅行活动。期间,活动中心联合传习馆以“圆梦蒲公英”为主题开展系列彝族特色文化传习活动,组织研习班青少年参观品种丰富的峨山彝绣,近距离感受彝族手工刺绣的精髓,参与彝族刺绣实践活动,青少年通过在研学旅行中多样化体验彝族刺绣文化,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彝文化的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