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

综合新闻

北师大教授教育家顾明远:中国教育深陷八大困境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6

榴莲君按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

顾明远祖籍江苏江阴,9岁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加之时局动荡,他历尽生活的艰辛。

1948年,中学毕业后想做建筑工程师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当年才19岁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学任教。

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他报考北师大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山西劳动。在他看来,下放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让他认识了劳动。

顾老师观点一

任何教育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初级阶段贫富不均,甚至扩大化,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竞争,传导到教育竞争。

顾老师观点二 中国教育深陷八大困境

1、“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教育,任用贤才,起到了进步作用。科举制度摒弃了世袭制和用人唯亲的弊端,它激励庶民百姓通过学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流动,相对公平,同时又鼓励读书,尊重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的进步。

但是,“学而优则仕”明显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还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功利主义、学历主义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

2、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

君子是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是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技术掌握在劳动人民的手里,但君子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重视伦理道德,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不去总结这些技术,一旦掌握技术的工匠过世,其技术也就终结,不能流传于后世。

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不能不说与这种轻视技术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有关。

3、攀比文化助长了教育竞争:攀比是教育竞争的推手,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起跑线”在哪里?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吗?

现在许多家长把“起跑线”设到幼儿园,甚至更早。但是儿童成长是有规律的,而且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损害他的成长。

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家长要找准孩子的“起跑线”,就要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不要与别的家庭攀比。

4、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社会用人制度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不是考查应聘人的能力,而是看他的学历。

因此,学历、名校往往被作为用人单位衡量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5、评价考试制度的指挥棒:评价考试制度是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恢复高考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施30多年来,它的缺点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正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首先,一次考试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考定终身”使得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而遗恨终生;

上一篇:张忠顺山水画作品欣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