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
10月28日,中消协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一并发布了校外教育培训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中消协表示,校外教育培训消费纠纷解决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采取了预收费经营模式。针对这种侵权行为日益严重的情况,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将预付式消费立法列入计划,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强预收费经营行为治理,防止后续无休止的消费纠纷。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19,909件,解决167,785件,投诉解决率7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万元。其中受理服务类投诉114,224件,教育培训服务投诉有15,639件,占服务类投诉总量的13.7%,排名第三。
校外教育培训投诉主要集中在六大方面。虚假宣传问题一直是培训机构投诉的重灾区。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实际培训学习模式与宣传不符,实际教学质量与体验课、试听课质量相去甚远等都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
部分教育培训机构还存在无办学资质却冒充有资质机构的情况。在投诉中,中消协梳理发现,由于培训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经营者管理水平不一,师资力量千差万别,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不仅严重影响服务品质,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
利用消费者合同意识淡薄,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在合同签订时做各种手脚,如: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订合同或者利用网络默认消费者同意协议内容;未显著提醒消费者注意格式条款等。
预付式付款方式为教育培训埋下了不小的风险,为节省费用,消费者通常会缴纳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费用,部分消费者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缓解压力,但稍不注意就有陷入“套路贷”的可能。有的消费者为了方便,跟培训机构的推销人员进行个人之间私下转账,这种情况风险很大。此外,近年来,培训机构倒闭、跑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消费者受到较大财产损失。有的消费者因办理了培训贷,一方面接受不到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偿还贷款。三季度,受疫情影响产生的教育类纠纷也较多。
中消协表示,面对无休止的消费纠纷,应尽快将预付式消费立法列入计划,同时还要细化立法规定,筑牢制度保障。建议立法从收取预付费的经营者资质限定、合同要求、履约担保、资金管理、信息披露、费用退还、冷静期、退市要求、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制,切实加强风险共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保障预付资金安全方面,建议明确资金管控规定,对经营者预收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行明确限制,防止企业滥用或挪用。通过第三方资金托管、央行提存保证金、要求经营者提供担保、强制保险等方式,保障预付资金安全,防止经营者卷款跑路造成消费者巨大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