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
云南日报
聚焦
10月中旬,一堂特殊的实践课——《女孩生活技能》在思茅第三中学的课堂里悄然展开,这堂实践课是2020年云南省“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普洱片区省级示范培训的课程之一。
近年来,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的实施,促进云南省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素质教育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分别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青少年科技中心、红塔区、巧家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腾冲市、福贡县、剑川县和思茅区、西盟佤族自治县等14个县(区、市)成功实施了8期项目,共惠及农村青少年50万余人。
特色课程
为农村青少年点灯指路
《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青少年情绪管理》……一节节生动有趣又贴近青少年成长实际的实践培训课,从农村青少年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求知欲。
“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围绕《走向社会——生活·就业·发展》青少年课程培训、教师培训、科技实践活动等内容展开,因地制宜、有创新、有创意,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推动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在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何韬看来,项目的实施让参与的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接触了不一样的知识,掌握了不一样的技能,拓宽了农村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和视野。
普洱市思茅一中的李金琼在中学期间参加了两期“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培训课程,期间她一直担任小组汇报环节的“美工”角色。“课程最后的汇报环节需要用绘画的形式展示成果,我第一次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大家的肯定让我渐渐有了自信。”项目激发了她对美术的潜能及热爱,初中毕业后,她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社团,绘画作品在比赛中多次获奖。她的成长故事作为国际女童日宣传典范登上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方网站,代表中国青少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和李金琼情况相似的还有同班的陈世宏,性格内向的他一直是同学口中的“哑巴”,通过培训课程,不敢表达的他在《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学习》这门培训课上交到了初中的第一个朋友。
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授课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开放、自由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特长,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不仅增长了生活常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为农村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职场、走向社会之门。
西盟县是云南省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很多孩子的家长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偏低,生活条件也不富裕,很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西盟县,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能力等很弱。“项目培训课程不仅让这些山里的孩子学到了课堂之外的生活技能,也让他们通过课程了解和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西盟县职业高级中学项目教师罗美英介绍。
项目还针对农村青少年的培训愿望和就业要求,依托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工作。对农村青少年开展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把经过校外教育的青少年纳入劳动预备制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享受培训费补贴和生活费补贴的相关待遇。此外,项目县区科协和职校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把校外教育培训课程纳入职业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学计划,作为毕业班学生及青少年校外活动的选修课程。将科普实践活动有机融入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中,组织学生到企业、科技场馆等地观摩学习。据统计,2016年至今,项目共培训农村青少年5000余名,开展下乡支教活动200余次,极大地丰富了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内容。
拓宽思路
多举措夯实教师队伍根基
为充分发挥项目骨干教师作用,推动校外教育项目顺利实施,近年来,云南省先后组织项目县30余名教师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各类课程进修培训学习。通过培训,教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综合能力和水平,增强了项目认同感和责任感。